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安徽巢湖早三叠世短腿巢湖龙的牙齿替换研究
顾书纶, 江大勇, 周敏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60 (2): 239-248.   DOI: 10.13209/j.0479-8023.2024.002
摘要37)   HTML    PDF(pc) (10005KB)(24)    收藏
对产自安徽省巢湖市马家山剖面下三叠统奥伦尼克阶斯帕斯亚阶南陵湖组上段的短腿巢湖龙标本(GMPKU-P-3086)进行研究, 根据 CT扫描数据重建牙齿及前颌骨、上颌骨和齿骨的三维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观察和度量, 并与实际标本进行对比, 发现以下短腿巢湖龙牙齿新的特征: 1) 颌骨上存在连续的牙槽沟, 且内具浅的牙槽窝, 牙齿为亚槽生齿; 2) 牙齿的大小和形状呈周期性变化, 显示奇偶相间的交替模式; 3) 口腔前部发育单牙列, 替换齿位于功能齿的远中位置; 4) 口腔后部发育双牙列, 替换齿列位于功能齿的舌侧–远中位置。短腿巢湖龙的牙齿特征与早三叠世基干鱼龙类短尾鱼龙和歌津鱼龙具有一致性, 可能代表鱼龙类牙齿的原始特征, 并反映捕压式食性群团地理分布的广泛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贵州中三叠世混形黔鳄(爬行纲: 主龙类) 海生适应性的再研究
Cindy X. SU, 周敏, 顾书纶, Ryosuke Motani, 江大勇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59 (6): 961-969.   DOI: 10.13209/j.0479-8023.2023.079
摘要358)   HTML    PDF(pc) (29422KB)(261)    收藏
基于对混形黔鳄(Qianosuchus mixtus)新标本的观察和测量, 对其海生适应性进行再研究。按照非鸟类四足动物的海生适应性的5 个阶段(M1~M5), 将混形黔鳄的测量数据与其他类群进行对比, 判断混形黔鳄处于对海洋生活适应的M2-3阶段, 尚不能将其归为真正的海生动物。对新标本形态的观察表明, 虽然混形黔鳄的四肢未显示适应海生的形态特征变化, 但在身体的总体形态结构和尾部特征上表现出明显适应波动式或半波动式游泳的变化, 说明其可能具有与现生鳄类和海鬣蜥相似的适应海生生活的演化趋势。与现生鳄类等类群相比较显示, 即使混形黔鳄发育特化的尾部, 也无法进行快速或长距离的游泳。综合上述信息, 结合盘县动物群四足动物的习性, 推测混形黔鳄可能生活于存在岛屿的台内盆地, 混形黔鳄等较高营养层级捕食者具有复杂的生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安徽巢湖下三叠统初始巢湖裂齿鱼的再研究
戴岩林, 孙作玉, 鲁昊, 江大勇, 周敏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57 (5): 852-864.   DOI: 10.13209/j.0479-8023.2021.064
摘要882)   HTML    PDF(pc) (11323KB)(143)    收藏
初始巢湖裂齿鱼(Chaohuperleidus primus)产自安徽省巢湖市马家山采石场南陵湖组上段地层(早三叠世奥伦尼克期斯帕斯亚期), 由于模式材料保存很差, 其骨骼学特征未被完整地记述。依据模式材料及同一层位发现的 3 件保存完整的新材料, 补充描述初始巢湖裂齿鱼的骨骼解剖信息, 修正其属征, 复原其头骨的骨骼模式。修正后的巢湖裂齿鱼属征支持以往的分类学结论, “顶骨与膜质翼耳骨愈合形成的骨块具有发育的前、中、后凹线, 鳃盖骨与下鳃盖骨高度近等, 下鳃盖骨具大的圆形前背突”是该属可能的近裔性状。巢湖裂齿鱼属与裂齿鱼属(Perleidus)的形态特征最相似, 除可能的近裔性状外, 与后者不同之处是次眶骨、鳃条骨和轴上鳍条的数量更多。依据巢湖裂齿鱼属头骨的骨骼特征, 与以往错误地归入裂齿鱼目的早三叠世类群及裂齿鱼目内最相近的类群进行解剖学比较和讨论, 为新鳍鱼类干群的谱系分析提供新的解剖学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贵州中三叠世盘县动物群比耶鱼属未定种的发现及其意义
蒋里, 倪培刚, 孙作玉, 江大勇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52 (3): 437-443.   DOI: 10.13209/j.0479-8023.2016.044
摘要1493)   HTML    PDF(pc) (3829KB)(812)    收藏

记述采集自贵州省盘县中三叠统安尼阶关岭组上段盘县动物群的一件仅残存尾部的比耶鱼标本。这是比耶鱼在该动物群的首次报道, 也是目前比耶鱼在中国地质时代最早的化石记录。依据标本个体大、仅尾上叶及尾柄后缘背侧覆盖有狭长条状且缺失硬鳞质的鳞片、尾部发育单个愈合的神经棘和脉棘、尾鳍背缘棘鳞发育等特征, 将其归入比耶鱼属。同时, 该标本以个体更大(推测身长超过2 m)、尾下骨更多(9 根)、尾下叶棘鳞发育以及上、下叶外缘交角超过 70°等特征, 不同于已报道的其他比耶鱼物种。但是, 考虑到标本信息有限, 暂定为比耶鱼未定种Birgeria sp.。比耶鱼是仅见于三叠纪海洋中的全球性分布的大型肉食鱼类, 其在盘县动物群中的首次发现丰富了该动物群鱼类多样性, 增加了其群落生态结构的复杂性。基于当前化石发现的情况, 认为比耶鱼在东特提斯生物区(中国)较西特提斯生物区的出现可能更晚, 前者最早的化石记录见于中三叠世安尼期, 而后者最早见于早三叠世史密斯亚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三叠纪幻龙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尹超;郝维城;江大勇;孙作玉;孙元林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DOI: 10.13209/j.0479-8023.2015.001
6. 贵州省兴义地区中三叠世兴义动物群化石储集层古环境初步分析
邹晓东;郭文;江大勇;孙作玉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DOI: 10.13209/j.0479-8023.2014.179
7. 贵州省盘县中三叠世羊圈幻龙新材料的研究
尹超,郝维城,孙作玉,孙元林,江大勇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779)      PDF(pc) (14602KB)(153)    收藏
详细描述产自贵州省盘县新民乡羊圈村中三叠统关岭组上段的一件近于完整的羊圈幻龙新标本, 并补充完善该种头后骨骼学信息。厘定后的羊圈幻龙的鉴定特征为: 4个前颌骨獠齿后面跟着一个小的前颌骨齿; 5~6个小的上颌骨齿后面跟着一对上颌骨獠齿; 腕骨4块; 间锁骨没有后突; 荐椎4块; 存在多指(趾)式。新标本的头后骨骼首次呈现一些原认为仅出现在幻龙属姊妹群??鸥龙属的一些特征, 如间锁骨没有后突, 腕骨 4块, 荐椎4块及存在多指(趾)式。 这些特征的发现为深入认识和区分幻龙属和鸥龙属之间性状的异同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另外, 新标本与羊圈幻龙模式标本, 以及相同地点、相同地层层位产出的小吻幻龙模式标本 IVPP V 14294在体型、齿式和头骨骨骼模式等高度一致, 且与幻龙属其他种明显不同, 因此认为它们系同物异名。鉴于N. rostellatus后出, 应予弃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贵州省盘县地区羊圈---楚皮凹剖面中三叠统关岭组上段牙形石生物地层
孙作玉,江大勇,孙元林,郝维城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717)      PDF(pc) (12694KB)(259)    收藏
选择贵州省盘县地区新民乡羊圈村附近羊圈-楚皮凹剖面中三叠统关岭组上段至杨柳井组下部地层进行牙形石生物地层再研究, 补充描述牙形石Neogondolella constricta cornuta, Neogondolella constricta longa, Neogondolella constricta balkanica, Neogondolella alpina alpina, Neogondolella cf. Neogondolella acuta, Paragondolella excelsa和Paragondolella tornaesis等物种, 丰富了该段地层牙形石多样性组成, 并重新划分牙形石带, 进行区内和区外对比。结果表明: 1) 羊圈-楚皮凹剖面关岭组上段至杨柳井组下部可划分5个牙形石带, 自下而上为Nicoraella germanica带(未见底界)、Nicoraella kockeli带、Neogondolella bifurcata带、Neogondolella constricta带和Neogondolella constricta cornuta带(未见顶界); 2) 该段地层牙形石序列区内可与贵州省青岩剖面垄头组上部(台缘斜坡)、关刀(2)剖面关刀岩楔(盆地边缘相)同名化石带对比, 区外与西特提 斯生物区菊石binodosus带、trinodosus带、reitizi带内的牙形石面貌组成相似; 3) 进一步证明该段地层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Pelsonian亚期至Illyrian亚期中晚期, 但未进入拉丁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贵州兴义中三叠世黔鱼龙属(爬行纲: 鱼龙目)一新种
杨鹏飞,季承,江大勇,Ryosuke Motani,Andrea Tintori,孙元林,孙作玉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1202)      PDF(pc) (12466KB)(100)    收藏
描述产于贵州省兴义市乌沙镇中三叠统拉丁阶法郎组竹杆坡段的鱼龙类黔鱼龙属一新种??兴义黔鱼龙(Qianichthyosaurus xingyiensis sp. nov.), 并厘定黔鱼龙属(Qianichthyosaurus)的鉴定特征: 齿冠长度与头骨宽度之比略小于0.1; 尺骨外边缘呈片状或具凹缺; 后肢近等或略长于前肢; 胫骨外边缘呈片状或具凹缺。新种与Qianichthyosaurus属型种区别在于: 吻部与头骨长度之比大于60%; 肱骨远端桡骨关节面明显长于尺骨关节面; 耻骨孔未闭合; 腓骨后缘有一明显突起; 坐骨亚三角形, 缺少骨干。新种产出地层层位明显低于 属型种的上三叠统卡尼阶法郎组瓦窑段, 为目前发现的黔鱼龙属出现的最低层位。黔鱼龙属、贵州鱼龙属与海龙类安顺龙属在兴义和关岭均有发现, 揭示中三叠世拉丁晚期的兴义动物群和晚三叠世卡尼期的关岭生物群可能有更紧密的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贵州兴义中三叠世胡氏贵州龙形态特征及生殖方式初探
付宛璐,张璇,季承,江大勇,孙作玉,郝维城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808)      PDF(pc) (15568KB)(134)    收藏
通过对两件胡氏贵州龙标本进行详细的形态学描述和解剖学对比, 确认标本中所有个体均具有颞孔小、眼孔大、肋骨粗肿、尺骨异常宽阔等典型特征, 并对胡氏贵州龙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补充。通过骨块测量数据, 可鉴定出3个成年个体的性别和1个幼体的个体发育阶段。结合古地理和胚胎保存信息, 认为胡氏贵州龙的生殖方式可能是胎生, 但尚不能完全排除卵胎生的可能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云南省东部罗平地区晚三叠世卡尼期菊石生物地层
李岩,孙作玉,孙元林,江大勇,郝维城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679)      PDF(pc) (8376KB)(46)    收藏
描述了产于云南省东部罗平地区牛补歹剖面上三叠统“法郎组”瓦窑段菊石带Trachyceras multitube- rculatum带之上地层中的菊石4属8种(含1比较种和3未定种), 其中Trachyceras aonoides, Simonyceras simonyi系国内首次报道。 依据各物种组合特征及其地层分布情况, 自下而上识别出菊石Trachyceras aonoides带和Austrotrachyceras triadicum带, 时代上大致对应晚三叠世早卡尼期的中晚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贵州晚三叠世关岭鱼龙的原始尾弯对比研究
季承,江大勇,郝维城,孙元林,孙作玉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778)      收藏
通过对贵州关岭上三叠统卡尼阶法郎组瓦窑段地层中的两件关岭鱼龙属标本的观察、测量, 并与早侏罗世鱼龙标本对比研究, 发现晚三叠世的关岭鱼龙尾椎中部存在一定数量形态发生变化的侧视呈梯形的椎体, 已经具有了传统观点认为只在侏罗纪和白垩纪鱼龙中出现的尾弯, 弯角为 15°左右(侏罗纪鱼龙尾弯弯角可达 60°) 。这一衍生性状的出现表明晚三叠世关岭鱼龙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鼎盛时期鱼龙所拥有的尾鳍, 并已获得了较强的游泳能力, 开始成为完全适应远洋快速游泳的生物, 并将以前认为截然分离的三叠纪的早期鱼龙类群与侏罗纪-白垩纪鼎盛时期特化的鱼龙类群联系起来, 是鱼龙目单系起源的又一例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贵州关岭晚三叠世一海龙头骨的初步研究
瞿清明,江大勇,孙作玉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710)      收藏
对产自贵州省关岭县晚三叠世卡尼期瓦窑组的一件新铺龙头骨标本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和新铺龙属另外两种的标本进行了对比,认为该标本以下特征与其他新铺龙类似:上下颌咬合时头骨侧视呈直角三角形;齿骨前部由于弯曲形成一个平台;前颌骨末端形成明显的凹缘;鼻骨向后延伸至离外鼻孔较远处;前颌骨内侧突向后延伸至外鼻孔之后。因此将其归入新铺龙属。但其与其他两种存在以下明显区别:成年个体明显较大;前颌骨末端的牙齿倒伏方向向后;前颌骨参与了外鼻孔的形成;没有翼骨齿;前额骨与鼻骨接触;齿骨后端和上颌骨没有牙齿。由于标本保存不完整,重要的颅区骨骼和头后骨骼特征无法鉴定,因此暂将其归入一未定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盘县动物群研究进展
郝维城,孙元林,江大勇,孙作玉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835)      收藏
盘县动物群是以保存完整、精美、属种丰富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为特色,伴生海生 无脊椎动物化石的一套完整的珍稀古生物群落。盘县动物群产于中三叠统关岭组上段,属于 牙形石Nicoraella kockeli带,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的Pelsonian亚期,早于著名的 意大利—瑞士交界处Monte San Giorgio地区的Grenzbitumenzone动物群(安尼阶—拉丁阶界线 附近),是目前世界上中三叠世最老的海生爬行类动物群。它的发现和研究填补了海生爬行动 物演化的早期链条,增强了人们对海生爬行动物各类群的起源、演化、系统发育、古生物地 理以及动物群特异埋藏理论的认识。近期研究表明,盘县动物群中的海生爬行动物:(1) 具有较高的分异度,已报道5属5种,拥有了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混鱼龙科分子、鸥龙属分子、 较老的幻龙属分子和真正适应水生生活的原龙类以及诸多未描述的类群;(2) 动物群多由 适应近岸浅水环境的类群组成,在面貌上呈现出强烈的西特提斯生物亲近性;(3) 动物群属 特异埋藏,赋存层分布有4~5层凝灰岩,化学特征分析显示存在7次火山间歇性喷发活动,火 山活动导致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可能是动物群集群绝灭的直接诱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贵州关岭晚三叠世邓氏贵州鱼龙(Guizhouichthyosaurus tangae Cao and Luo in Yin et al., 2000)的讨论
潘薪如,江大勇,孙作玉,蔡涛,张大鹏,谢家林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900)      收藏
贵州省关岭县新铺地区晚三叠世法郎组瓦窑段下部的鱼龙标本保存完整、精美,对它们准确而详细的描述将对研究鱼龙类分类、演化和完善其演化谱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对其中大型鱼龙已有Guizhouichthyosaurus tangae、Typicusichthyosaurus tsaihuae、Guanlingsaurus liangae、Cymbospondylus asiaticus、Panjiangsaurus epicharis等5个命名。在野外调查、室内修理、观察、比较的基础上,补充、修正了Guizhouichthyosaurus tangae的描述,并认为Cymbospondylus asiaticusPanjiangsaurus epicharis应为Guizhouichthyosaurus tangae的同物异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关岭动物群埋藏环境初探
孙作玉,郝维城,江大勇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647)      收藏
对贵州省关岭县新铺乡毛凹剖面上三叠统瓦窑组底部岩性薄片进行了观察,根据生物含量的多少,可以区分出3种岩性:泥晶灰岩、含生屑泥晶灰岩、泥晶生屑灰岩。结合生物群组合面貌分析,认为关岭动物群埋藏于水体较深且宁静、低能、盐度正常、气候温暖的环境下。同时牙形石Paragondolella属、双壳类Halobia属剖面分布暗示了水体还原事件的发生。结合古氧化还原度敏感元素的丰度变化和化石分异度分析,认为动物群得以完美埋藏,有2点是至关重要的因素:(1) 沉积速率慢,岩性结构致密,颗粒细小,使生物能完整沉积;(2) 爬行动物化石层、化石分异度曲线和w(Ce)/w(La)比值大于2,且正向漂移呈现一一对应关系表明,缓慢沉积过程中,水体还原缺氧给生物埋藏提供了必须的氧隔离层,防止死亡生物氧化分解。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贵州关岭动物群时代的牙形石地层证据
孙作玉, 郝维城, 江大勇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684)      收藏
通过对关岭动物群产出层位瓦窑组及其下伏地层竹杆坡组采集到的牙形石样品进行处理,得到典型牙形石带分子Paragondolella polygnathiformisParagondolella tadpole。经对比,可知竹杆坡组顶部和瓦窑组的时代为晚三叠世卡尼期中期或晚期,而不是中三叠世拉丁期,从而表明关岭动物群的时代是晚三叠世中-晚卡尼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新疆塔里木盆地晚奥陶世—早石炭世地层划分对比研究新突破
江大勇, 郝维城, 白顺良, 王新平, 姚建新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655)      收藏
首次系统应用化学生物地层学对长期遗留的、严重阻碍了油气勘探开发步伐的塔里木盆地重大疑难地层问题:晚奥陶世—志留纪—泥盆纪—早石炭世地层划分对比和东河砂岩时代等进行了综合研究,厘定了几条重要的相关地层界线,并将东河砂岩的时代确定为泥盆纪晚泥盆世弗拉斯期。这些研究成果表明,化学-生物地层学对高分辨率地层划分对比、尤其是对在化石缺乏地区和层段进行地层划分对比工作有重要的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浙江中全新世古气候古环境变化与河姆渡古人类
江大勇,王新平,郝维城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872)      收藏
初步讨论了浙江东部中全新世古气候古环境变化及其对河姆渡古人类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全新世大暖期是促使河姆渡古人类定居、发展和稻作农业在本区出现发展的重要条件,古气候古环境不同变化阶段与河姆渡古人类的发展阶段可以相互对比,而当时近于热带的古气候古环境变化,包括其导致的自然灾害的加强,对河姆渡古人类的生产,生活面貌的变化和发展有深刻影响,特别是缓慢降温后紧接着急剧升温的变化过程是引起人类发展面貌发生重大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浙江沿海中全新世古气候、古环境初步分析
江大勇, 杨守仁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818)      收藏
首次通过对浙江象山爵溪镇下沙、大岙和岱山大长涂岛小沙河3个中全新世海滩岩剖面进行以动物群分析为基础,应用δ18O和14C等手段相结合的综合研究,初步分析了浙江沿海中全新世的古气候、古环境。认为海滩岩中热带贝类的出现是中全新世时气候变暖的结果。当时热带向北扩展到了浙江中北部地区,可分为3个暖期:6 040 aBP前、5 860~3 218 aBP和2 875~2 770 aBP,其中5 860~3 210 aBP较暖,它又可分为:5 860~5 490 aBP,5 490~4 110 aBP和3 765~3 210 aBP3个阶段,以5 490~4 110 aBP为最暖期,由δ18O计算的古气温约比现今当地高5~6℃。还由微量元素等特征推测了当时的古环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浙江象山爵溪镇下沙中全新世海滩岩中热带贝类初步研究
江大勇,杨守仁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1267)      收藏
本文报道了浙江省象山县爵溪镇下沙中全新世海滩岩中的部分热带贝类,计有8属9种。这一动物群的现生种均生活于热带海域的潮间带及潮下带。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海滩岩是迄今发现的拥有大量热带生物的最北面的海滩岩,进一步证实了海滩岩是热带海洋的产物,以及浙江沿海地区中全新世时的气候与现代气候有很大差别,这对古气候变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